成片的田块整齐划一、条条机耕道纵横交错、排排沟渠延伸远方……近日,记者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,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涝能排、旱能灌的“良田美景”尽收眼底。集零为整,测土配方,智慧灌溉,升级改造后的“高配田”,成为侯家营子村的新亮点,也为村民们带来了节水增收的大变化。
节水环保,每亩节水150立方米
(资料图片)
种了大半辈子地,刘二兵也算了大半辈子“水账”。“十几年前是人多地少,大水漫灌既费电又费水,1眼浅井用不了几年。后来改了喷灌,每到七八月份用水紧张,喷水1小时,补水2小时,只能干着急。”
达拉特旗农业体量居鄂尔多斯市首位,上世纪70年代就成为井灌区,近年来在降水量减少和灌溉量增加的双重影响下,灌区地下水位下降。
节水,成为提升农业发展上限和守住生态红线的关键词。
侯家营子村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,瞄准“节水增效”这个关键问题,选用技术领先的耐特菲姆滴灌系统,根据作物情况定时、定量精准灌溉,提高水肥利用率。经测算,该系统亩均用水200立方米,较普通滴灌节水150立方米,节水效率40%以上。
同时,项目设置了井、黄双灌两套管道,在最大程度保障灌溉用水的基础上,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。
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李锋介绍说:“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地下水水位有了明显的回升,白泥井超采区水位回升1.3米,其它超采区水位平均回升1米。侯家营子村的经验做法推广后,全旗的水资源超用情况将得到改观。”
产量提高,每亩增收374元
今年春耕期间,10多辆大型机械联合作业,撒肥、犁地、旋耕和播种同步进行,万亩玉米种植在一周内完成。
据了解,通过精准滴灌系统保障全季供水,按作物需求提供水分及营养,结合肥料利用率提升,每亩预计由之前的1800斤提高到2000斤,每亩综合增收374元。
在标准化农田里实施标准化生产,同样受到龙头企业的青睐。
侯家营子村大力推广“支部+企业+合作社”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,与涉农龙头企业签订订单,统一耕种、统一管理、统一收获,实现生产流程、农产品质量标准化。每年秋季,农产品由龙头企业统一收购,亩均收入超过2000元。2021年侯家营子村通过合作经营获得收益32.3万元,利用水库发展水产养殖业收入15.7万元,村集体经济共计收入50.48万元。
“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,一头连着农民增收,是推进乡村振兴、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。近几年,侯家营子村在配套设施建设、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。”侯家营子村党总支副书记石根小说。
富民增收,人均分红18000元
春节前村里分红,刘二兵家6口人分得10.8万元。“过去和现在一比,简直差了‘十万八千里’,我是十二分的满意!”几个月过去了,74岁的老人谈及此事依然笑得合不拢嘴。
今年年初,侯家营子村官牛犋社拿出500余万元给社员分红,全社281人,每人1.8万元。“我们升国旗、放礼花,炖了6只羊,全村人一起吃了一顿庆丰收团圆饭。”刘二兵说。
自2019年成立“土地合作社”,对全社3000多亩耕地进行集体化经营后,官牛犋社的人均土地分红逐年增加:2019年11300元,2020年12000元,2021年14700元,2022年18000元。
与刘二兵在田间路上边走边看,侯家营子村万亩田地空无一人。“过去种1万亩至少要30人,现在只需3人,还不用下田,农民成了‘甩手掌柜’。”
管理农田的是一处占地约一平方米的数字种植平台,这是万亩良田生产的“大脑”。“大脑”利用安装在农田中的传感器,采集各种数据和信息,测算作物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等,向村民发送分析结果并提出灌溉、施肥、增氧等建议。通过培训,村民坐在家中,利用手机或电脑遥控平台,就可以查看作物生长情况,极大节省时间和人力。
农民不再被土地束缚,可自由打工或进行畜禽养殖及其他副业。目前,全社60多人打工,其余劳动力饲养2700多只羊,规模最大的两户均有羊200多只,养殖在100只以下的有40余户。
截至2022年底,全社人均纯收入3万元,比全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5180元、比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4766元。(记者王玉琢 通讯员 张晓红)
X 关闭